■ 本报记者 苑莘
本报通讯员 常磊
一个马扎、一个刀片……2月14日凌晨4点,在莘县张鲁回族镇,莘县职业技能大赛获奖者杨艳华收拾好简单的行囊,带领“鲁西嫁接工”团队的“娘子军”开启了新一年的嫁接之路。
早上6点,她们赶到了东昌府区沙镇的前李堂村。这里的种苗厂有几十万株西瓜苗正等待嫁接。走进沙镇种苗厂,20余名嫁接工立即投入到工作中,忙得不亦乐乎。
“这些嫁接队员都参加了政府补贴性培训,通过40课时的理论和实践学习,熟练掌握了嫁接技术要领。”杨艳华介绍,熟练的嫁接手一天可嫁接6000至8000株苗,并可保证99%左右的成活率,每天收入可达到700元,每年除1个多月的用工淡季,年收入10万元以上。
这样的收入水平让学员们非常满意。“我前年参加了镇上组织的免费嫁接培训班,学成之后跟着姐妹们天南海北去嫁接。我还报名参加了一个去宁夏的团队,等干完这个活就出发。现在每个月的收入都能过万元。”在前李堂村西瓜育苗大棚里忙碌的李亚楠说。据她介绍,在嫁接劳务市场上,像她这样通过考试的熟练工供不应求。
经过熟练工嫁接后的西瓜苗,根系更强大,抗逆能力提升了,成活率也得到提高,因此市场广阔,各地对嫁接工需求量大大增加。为此,莘县积极组织各镇开展职业培训,让无收入的农村妇女走上了致富道路,产生了很多“劳务经济人”。在莘县,像杨艳华这样带领人员参加培训、从事嫁接工的组织者还有很多。
培训奠基、劳务搭桥,莘县嫁接工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,还远赴俄罗斯、新西兰等国。“鲁西嫁接工”劳务品牌使“居家妇女”变成了家里的“顶梁柱”、稳就业促增收的“主力军”。
春节期间,莘县组织种苗繁育员培训3个班期,吸引了150多人参加。莘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孔红霞表示,下一步,将继续加大职业培训力度,优化“培训+就业”服务,让更多劳动者学到新本领,为她们追求出彩人生赋能。
编辑:苏永乐
审核:刘 飞
上一篇:聊城畜牧业向智慧化大步迈进
下一篇:山东聊城市:启动2025年冬春农民大培训